小微时贷前言:在这个冬天,“资本寒冬”的说法颇为普遍,资本与P2P公司究竟如何看待这个“冬天”?
在这个冬天,“资本寒冬”的说法颇为普遍,伴随着整体经济形势的下行,原本就面临优质资产开发瓶颈的P2P行业陷入了更为严峻的“资产荒”,上半年异常火热的P2P融资骤然减缓。
业内人士表示,所谓资本寒冬的说法主要是针对大环境,在具体项目上这种说法并不成立,“现在的市场并不缺资金量,而是缺好的项目。”
“资本寒冬”将到来?
成立两年的时间完成三轮融资,某平台CEO董骏认为除了自身选择,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大环境和机遇,现在来看,市场的情况已经完全不一样。
“在一年半或两年之前,行业里有很多早期投资发生。现在资本则更倾向于中后期的投资。早期投资的窗口已经不能满足资本对风险和收益的需求。”他认为这种情况或许还会有所变化。
对比香港和大陆的资本市场,董骏认为,在大陆早期投资人非常多,极其活跃,“但是在B轮之后有实力且愿意在这个市场上长驱直入的基金越来越少”,所以目前少有的B轮及之后融资规模都比较大。
而在香港,他发现投行或专业投资人对于内地P2P行业的关注主要在于模式及少数代表性公司。相比于行业里的细节,这些机构的认识还是偏于停留在大的层面。在美国,董骏表示,次贷危机之后,科技金融发展比较好,不仅有许多金融机构将新兴资产纳入其投资组合,而且投资人给出的估值也非常慷慨,十亿、几十亿美元估值的公司也都比较多。“资本市场对这个行业的认可还是比较高的。”他说。
因此,他认为,虽然市场有一些大的经济环境的波动,出现所谓资本寒冬,但“大家赌的是五年、十年,甚至二三十年的长期市场,这其中可能会经历好几轮经济周期”。而作为创业机构,他表示会始终对资本市场保持敏感,了解对方的需求与自己的位置。
陈挺表示,作为投资人,其公司与投行存在差别。投行可能更倾向于“从行业里看一家公司”,侧重于整体分析。但投资人更多是对单个项目的分析。
他介绍,公司在大陆投资项目涉及多个行业。从个人感受来说,香港的资本对大陆的总体投资近来并没有发生很明显的变化。
在11月26日的一个研讨会上,来自香港的两家投资行业的专门人士也就资本寒冬的问题向本报记者进行了回应。
一位要求匿名的证券分析师表示,二级市场上从两年前就开始关注互联网金融业务。P2P公司的上市也是受到很多关注。但目前的二级市场上并没有一个很好的互联网金融的投资标的,所以很多投资人也在看BAT的金融业务。然而投资人对于市场的风险比如监管等,还看不太清楚。如果单从投资人兴趣的角度,可以预见有很多资金会进入。
同样要求匿名的投行人士认为,现在资本比较警觉,因为机构比较多,目前并不知道投资哪家可以存活下来。但大方向上,投资者还是比较看好这个领域。其认为目前第一梯队已经相对稳定,“将来肯定会胜出”。如果与香港比较,大陆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市场空间足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