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微时贷前言:截至11月底,P2P问题平台数量达到1157家。曾经在这些平台工作的员工去了哪?是否仍从事网贷工作?
或跑路、或经侦介入、或停业、或提现困难……伴随着网贷行业的迅速发展,问题平台数量也在陡增。数据显示,行业累计问题平台达到1157家。
1157家问题平台背后,除如东方创投邓亮、网赢天下伍水军等涉案人员外,其他未涉案工作人员到底有多少,具体数量暂且无法精确获得,但是,若大胆假设,平均每家问题平台未涉案工作人员有10人(按公司正常运营的基本配置来算),则1157家问题平台的背后工作人员可达万人以上,更何况,要想运营好一个P2P平台,10个人远远不够。如此大体量的未涉案网贷工作人员都去哪儿了?
据相关人士透露,大致分为两类:一类看好P2P大好发展前景者,加盟其他P2P继续工作,甚至还有相关人员拉一个团队出来单干;另一类看淡P2P心生惧怕者,或转行至其他行业,或回归老本行,亦或退出江湖。
“执迷”网贷型
P2P网贷行业会否也出个如地产界融创老大“孙宏斌”似的人物,目前还不得而知,毕竟获罪人员未有刑满出狱的。但是确有不少未涉案的工作人员仍怀抱P2P网贷梦,依旧“执迷”网贷行业。
据某P2P平台HR透露:“我们确实收到很多来自于其他问题平台员工的简历,并且他们也通过我们的考核成功转正,在之后的工作表现上也得到大领导的认同。其中,以风控类员工最多。”
某知名业内也坦言,很多跑路或倒闭平台的客服、技术等也是被其他平台录用的,而且这样的案例很多。“更有甚者,之前还有个问题平台的未涉案的员工,在平台出事之后,自己单独带领团队搭建了一个P2P平台。”
对此,多数P2P平台相关人士坦言,个人并无太多忌讳,只要没有道德风险,个人履历与公司缺口的岗位相匹配,还是愿意录取此类员工。
“一方面,网贷行业作为新兴行业,人才缺失匮乏,需求旺盛;另一方面,因为互联网金融是新兴行业,P2P平台因经营不善而倒闭属于正常现象,此种情况与普通员工并无多大关系。另外,对于P2P平台大多数员工而言,其实他们本身业务能力不差,完全可以胜任其本职工作。”某平台相关人士补充道。
惧怕“远离”型
诚然,尽管多数平台并不忌讳带有“曾是问题平台工作人员”标签的员工,但是,就P2P工作人员自身而言,却有被问题平台吓到,心生惧怕,选择转行或是退隐的人士。
据曾在某家涉案平台做过客服的小张(化名)坦言,原想只是一份普通的工作,平时为投资人答疑解惑即可,至于如何回答投资人,此前都有相关培训,其他也没多在意,直到有一天,老板被拘捕了,才知道自己工作的平台是有问题的。“平台出事了,工作没了不说,还整天担惊受怕,既怕会被平台拖累也被警察抓进去,又担心受骗投资人跑来找我讨债。”
在某问题平台做过文案的小李(化名)亦表示,P2P网贷的水太深了,存在着其他行业无法比拟的压力,所以在网贷行业监管细则还没有彻底明朗之前,暂时不考虑在这个行业工作。
“朝阳群众” 型?
“朝阳群众”随着歌手毛宁吸毒被抓一事再次映入眼帘。无疑,“朝阳群众”可以是商场超市里身穿制服的保安,亦或是晨练遛弯买菜的芸芸路人……可谓无处不在。最近,就有网友给未涉案网贷工作人员“安排”了一个好角色——充当“朝阳群众”潜伏各大平台。
该网友表示,P2P平台工作人员作为行业第一线的人员,会比投资人更早发现平台的可疑之处,并可更为便捷的核实验证。千万不要被问题平台“洗脑”,应做个有脑的P2P工作人员,这不只是对投资者的负责,更是对自己的负责。
现实中也确实存在某些平台的问题是由该平台工作人员爆料出来的,然而,此种手段是否具有普及性尚待商榷。
“其一,平台机密,公司普通员工未必可以轻易获得,若这般容易,那不是人人都知道,何须潜伏;其二,就算发现蛛丝马迹,人性第一反应大多是明哲保身,拿回自己工资为上,谁还会继续潜伏收集罪证。另外,对于爆料,平台工作人员除了面临道德风险、舆论风险外,还要冒‘造谣’、‘诽谤’法律风险等。”某业内分析道。
某P2P工作人员弱弱感叹道:“别玩我了,工作于此,只是为了养家糊口,若有那般精力,何至于做个普通员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