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微时贷前言:P2P行业经历一番分化与错位,原本差异化的模式逐渐有趋同的趋势。未来P2P平台或存两大模式。
整个2015年,P2P行业可以说是经历了一番分化与错位,原本各种差异化的模式逐渐有趋同的趋势。笔者认为P2P平台未来的两大模式,一种是对接非标资产,做项目,甚至有的平台已经开始尝试对接资管、信托以及其他一些基金等传统金融理财产品;另一种是区域化的,或者是专门做细分领域、细分产业内的投融资服务需求的平台。
P2P平台未来的两大模式猜想
除此之外的还有一些纯做线上P2P,或者是细分产业P2P、P2B,或者是P2G的平台,这种模式需要背靠一个或者几个非常熟悉的产业,而且受限于产业和地理环境,因此区域性经营比较明显,也很有可能出现单一个或者几个产业的“独角兽”级别公司。
一种是对接非标资产,做项目,甚至有的平台已经开始尝试对接资管、信托以及其他一些基金等传统金融理财产品(不过后期关于P2P的监管细则中很有可能是禁止这种行为,因为两者的风险对价和监管体系是不对等的,很有可能引发金融机构的风险衍生),这种P2P模式是大而全。
另一种是区域化的,或者是专门做细分领域、细分产业内的投融资服务需求的平台。例如专门做学生信用分期债权转让的平台,做政府项目、环保产业的平台,以及一些专门做某些细分制造业环节,供应链环节融资的平台,这些平台“小而美”,但是可能在成交量、用户量、影响力上略逊色于前面的第一种模式。
这其实是一种向左或者是向右的选择,就像此前黄金十年中中国的银行业在稳定利差保护下,长期稳定增长的信贷驱动下都开始做起了大项目贷款和融资,而对零售端和小企业投入不足(形成了银行业的“千篇一律”现象)。目前的P2P行业,在2015年的市场化竞争中,或许也带有一些这样的特色:都开始抢着做各种线下的非标业务,抢优质资产,在短时间内做大平台成交量。这也是为什么整个2015年P2P行业成交量突破万亿,是2014年的3倍左右。
但是随着整个行业在资产、运营和风险管理上逐步精细化和专业化,平台未来的走势也会逐渐归集到上述的两个模式上。
要么做大而全的全国性平台,以对接B端的资金项目为主,同时将这些项目拆分销售给投资人(当然这种对接的背后掺杂着一定专业程度的风险、增信、运营等措施,而且必须要满足真实的项目融资这个标准要件),在这个角度,陆金所在不久前开始宣布要做P2P行业的“人民公社”,开放获客、增信、产品开发和设计能力、征信、系统、催收等专业能力也是类似的道理。
要么是做小而美的平台,做更为精细化的细分产业化嵌入,将平台熟悉的一个或者是几个产业吃透,把握好产业的风险控制和上下游不同环节的融资服务需求,这样其实就是用这些产业的差异化特征来寻找可以做差异化服务的P2P服务。这种模式的平台,也不是没有做大的可能性,其前提是找到一种行业标准化的运营和风险控制模式,并能在不同区域间做灵活的系数调整,这样可以一定程度上产生“长尾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