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137-9934-5320(10:00 ~ 17:30)

【业内资讯】对P2P风险主观评级不合适 或放大风险甚至雪崩

作者:小微时贷 点击量:598 发布时间:2015-12-17 17:12:24

小微时贷前言:对于当前P2P行业进行公开风险评级是不合适的。羊群效应下,网贷风险或被放大甚至“雪崩”。


12月15日,被称为“网贷评级第一案”的短融网状告融360的诉讼案在北京海淀区法院第十七法庭公开审理。庭审历时近4个小时,但并未完成所有环节,法院当庭宣布择日继续开庭审理。

庭审现场,短融网以融360不正当竞争为由进行诉讼,并且围绕P2P网贷平台发布评级报告涉嫌不正当竞争、发布评级报告是否需要资质、产生评级报告的数据是否真实、评级报告能否客观反映平台真实性等问题进行了举证辩答。


羊群效应下,网贷风险或被放大甚至“雪崩”

马骏表示,P2P网贷是一种金融产品,购买金融产品是需要承担风险的。评级里可能会包含评级制定者的主观偏好,对金融产品不应当对风险高低下定论。在金融行业,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因为媒体的报道,由此引发的风险被放大,甚至导致某家公司的雪崩。

据了解,目前P2P网贷投资人仍以草根散户为主,整体风险意识和风险辨识能力较弱,在投资时很容易跟风,出现“羊群效应”。过去几年不乏此类案例。散户投资人容易把对平台的信任,转嫁为对某个个人或机构的信任,当这个人说某个平台好,大家一窝蜂地去投资这个平台;这个人说某平台不好,大家又一窝蜂地撤离这个平台。

马骏认为,P2P平台作为类金融机构,最忌讳资金的大进大出。“如果一个有一定影响力的机构说某个平台有风险,不建议投资,可能会引起大量散户恐慌挤兑,最后造成平台提现困难而倒闭,还可能引发小范围系统性风险和群体事件。”

此前,曾有因被人连续质疑抹黑而最终倒闭的平台,也有因为某地方平台出事,引起投资人对整个区域平台的不信任、集体性撤资,最终造成平台连环倒闭的事件,这些事件最终受害的还是投资人。


莫把衡量综合实力的评级,当成风险评级

据了解,目前P2P行业存在诸多的评级,涉及到平台的各个方面,如背景实力、风险控制、运营能力、信息披露、用户体验等,不同指标代表的意义不同,多数评级体系的评判结果其实只是平台的综合素质或者说发展潜力。

但如果要评判风险性的话,指标可能有所不同。比如用户体验,与平台的风险相关性就比较低,而真正影响平台风险的指标,应该是平台所承受的资金杠杆、平台的业务模式、风控水平、资金流向等。

业内人士指出,一些风险性指标较难获取,且真实性要反复核实。而多数评级是基于平台网站上的公开信息,许多风险性指标并未获取。用一个不完全衡量平台风险并且片面的指标体系,得出一个全面的风险性结论,这个在逻辑上是解释不通的。所以说,衡量综合实力的评级体系问题不大,但要衡量P2P平台风险的话,需要更严谨科学才行。

马骏认为,因为评级是基于数据和信息,所以,如果要做平台风险评级的话,必须有自己的一套数据采集和校验体系,并且要实地考察平台的实际业务形式。“评级是一套复杂的系统,是建立在这些数据和信息的时效性、准确性和真实性上的,如果地基没打好,评级的结论,可能会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评级的定级要有严谨的科学依据

一些评级会采用ABC的定级方式打分。在马骏看来,评级的定级要有严谨的科学依据。“根据评级体系打出的分,如何映射到对应的级别上,必须是有客观科学的处理方法的,若非如此,则里面可能存在人为操作的空间。”

此外,他还指出,有不少评级倾向于平台成交规模越大越安全,所以平台成交量在评级体系里占不小的比重。但实际上,绝大部分P2P网贷平台由于其自身或合作方会提供垫付担保,其风险与规模的关联特征类似担保公司,在大多数业务模式下,规模越大风险反倒越高,而规模小却能精准有效的控制风险。“P2P行业里也存在大量小而美的平台。所以,成交量最好是用来衡量平台的综合实力,而不是简单的去衡量平台风险。平台规模越小,抗风险能力越差,这个结论是错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