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微时贷前言:不良资产规模飙升,万亿市场需求下,P2P平台会投入不良资产处置的怀抱吗?
不良资产规模飙升,万亿市场需求下,P2P会抛弃借贷、配资中介业务,投入“不良资产处置”的怀抱吗?
截至2015年末,影子银行、民间借贷累计待处置的不良资产规模超过1000亿元,商业银行在去年二季度末的不良贷款余额已经破万亿元。
从新近出现的几家平台的业务格局来看,整个“互联网+不良资产”细分市场的商业机会已经渐渐清晰,这一脉络表现为:从轻度介入的纯信息、数据中介,提供咨询、数据整合服务;到中度接入不良资产处置的双方并提供撮合服务,提供催收、处置服务;再到接入互联网理财端,为投资人和不良资产端提供交易平台。
值得关注的是,在这块万亿市场蛋糕的诱惑之下,还有更多的P2P会涉及这一领域。
万亿级市场
“资产荒”、理财收益走低已不再是P2P生存的桎梏,随着不良资产处置的万亿市场的逐步放开,“互联网+不良资产处置”的平台模式成功挽救了众多P2P平台。
截至2015年末,影子银行、民间借贷累计待处置的不良资产规模超过1000亿元,商业银行在2015年二季度末的不良贷款余额已破万亿元。
随着不良资产处置市场逐步放开,除了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外,地方资产管理公司、金融资产交易所也开始介入该项业务。如今,互联网金融不断地向各个金融环节渗透,自然也不会错过不良资产这块蛋糕,“互联网+不良资产处置”的平台模式由此催生。
在遭遇无赖欠账时,关于如何追债,第一反应肯定就是像电影里的“黑社会”上门泼油漆等等讨债方式。事实上,通过互联网渠道消化不良资产,已经成了一项热门的生意。
由于中小型债务催收公司的地域特性,存在信息不对称,P2P平台以及金融机构主要通过线下渠道寻找债务催收公司,一般就会去找比较有名的、规模较大的公司,但后者更乐意与大型银行合作,不愿接触P2P平台,而还有一些中小型催收公司,没有被需求方所发现,市场就出现了不均衡的情况。
颠覆了传统催债业务模式
与传统的不良资产处置机构不同,“互联网+不良资产处置”平台并不具体介入处置流程,而仅仅是提供撮合、建议、制定方案或技术支持。简单说就是打造连接委托方和催收方的平台,再借用大数据、云呼叫平台等互联网新方式解决不良资产处置的痛点。
举例来讲,一位资产持有者在某“互联网+不良资产处置”平台上发布了一条不良债权抵押物的信息,标的物是价值5000万元的化妆品,平台则负责开始联络各类机构,寻找境外的贸易公司,看看有谁能够购买这批化妆品,从而收回现金。如果后期成功回收资产,平台将向委托方和催收方两边各收标的的一个点,即5000万元化妆品成功回收了2500万元,则平台可以从中获利50万元。
值得一提的是,催收业务区域性很强,催收公司往往在本地资源较多,可以实施有效地催收,但一旦借款人跑到外地,则鞭长莫及,而“互联网+不良资产处置”平台可以在全国与400多家催收公司合作,建立了一张全国性的网络。
此外,部分“互联网+不良资产处置”平台还包括专项处置、定制处置等特殊服务。所谓专项处置是以收购为主的处置方式,对资产、债权实现点对点推送和快速匹配,而定制处置更高级,要整合处置专家、融资专家为资产、债权持有者量身定制终极解决方案,限资产标的千万元级以上。
有业内人士表示,专项处置里有很多投资机构,他们委托“互联网+不良资产处置”平台全国范围内收购资产和债权,平台根据每一个投资机构的需求寻找不良资产,目前一些平台仅对专项处置和定制处置服务收费,前者买方收费,后者卖方收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