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2015年1月5日,中国人民银行印发《关于做好个人征信业务准备工作的通知》,已经过去了一年有余。到现在,仍然没有一家机构拿到这张拍照。另一头,央行征信中心以及其控股的子公司上海资信有限公司却传出有望取得个人征信机构的牌照。这意味着央行征信中心将正式转型开展市场化运作。然而,央行征信中心及其控股的子公司上海资信有限公司并不在接到通知的八家机构之列。未来征信到底是央行主导还是民营介入,依然留有悬念。
个人征信市场开闸在即,央行征信中心未来将如何定位,是民营征信机构非常关心的问题,因为这关乎这些机构未来的报告产品如何设计和服务如何开展。
同时,也是国内其他大小或在建的公共信用信息平台非常关心的问题,因为央行征信中心的道路可能是一个开头和示范。
从长远来看,这个定位以及受其影响形成的征信市场格局将会影响到中国金融体系未来服务于实体经济的整体效率。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角度看,这对个人征信行业的布局和走向将产生深远影响。
然而,财新的报道中并未有官方对于央行征信中心未来将如何市场化的公开和明确的表示。网易科技致函央行征信中心和征信业监管机构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管理局,希望了解央行征信中心是否将转向市场化以及相关问题,亦无回应。
这使得在业界和学界,对这个问题充满了不确定、焦虑乃至争议。
央行征信中心有垄断地位
争议的焦点在于,央行征信中心一直具有获取全国商业银行提供的个人信用信息的特殊“垄断”地位。
央行征信中心成立于2006年,其负责建设、运行和维护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这个库是在央行原调查统计司主管的贷款登记咨询系统基础上建起来的,其最主要数据来源是全国各商业银行报送的信贷信息。其中对个人征信最有价值的是全国商业银行报送的个人信用信息,它是传统个人征信报告中最核心的数据。
全国商业银行向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报送信贷信息,这个“报送”目前是独有的。这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管理暂行办法》共同确定的。(2006年7月14日印发《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后未见正式规定下发。)
迄今为止,中国还没有发放过个人征信牌照。因此,给外界的观感是,央行征信中心“垄断”着全国商业银行提供的个人信用信息使用权。
官方机构转向市场化运作
在财新的报道发表前后,其实市场也观察到央行征信中心的一些动态,这些动态似乎表明,央行征信中心有意转向市场化。
一方面,央行征信中心采集信息的范围越来越大,不局限在金融领域,在非金融领域也是如此;另一方面,央行征信中心看上去在尝试着迈出市场化的步伐。
首先,除了银行信息之外,央行征信中心在金融领域的信息覆盖面日益扩大。据央行征信中心官网消息显示,除了全国商业银行的数据之外,近年来,央行征信中心陆续整合了其他多种类型金融机构的数据,其中包括小贷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村镇银行、证券公司、资产管理公司、融资租赁公司、商业保理公司等等。
同时,央行征信中心党委书记王晓明在2015年全国性银行征信系统建设应用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也提到:“2014年,在总结前期经验的基础上,我们又积极与高法、工商、税务、海关、质检、环保、社保等数据源单位进行沟通,通过与高法执行局、环保部、国税总局稽查局等部门签署信息合作协议等方式,探索可持续的协议采集模式。”
这篇讲话于2015年7月8日在央行征信中心官网发表。在这篇讲话之外,在央行征信中心的官网上也可看到2013年以来央行征信中心与最高法执行局、环保部、税务总局等陆续探索合作的消息。
整合越来越全面的金融机构的数据、再加上越来越多的政府政务信息汇入,央行征信中心看上去越来越成为拥有海量核心征信数据的“巨无霸”。
与此同时,央行征信中心看上去正在向市场化迈进。这从央行征信中心官网上发表的文章当中可见端倪。
其中一篇是2015年3月24日发表的《王晓明书记在征信中心2014年度工作总结会议上的总结讲话》,其中提出“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并且强调指出:“‘不面向市场提供服务,为其他征信机构留下发展空间,不与市场争利’这个命题是个陷阱,我们要力争避免落入这个陷阱。”
王晓明在讲话中同时指出:“现在也有一种观点认为,将来征信中心可以转化为面向社会征信机构开放数据,只做数据批发商。大家必须具有战略视野,要清醒地认识到,如果征信中心不做征信服务,只做数据的收集、储存和对外提供,就不能很好地履行作为我国征信市场基础的角色,也不能很好地履行在大国经济下维护国家金融信息安全的职责,我国征信市场基础就会动摇。不要认为我们对外提供数据是一项长久的生计,替代性的多项选择的确存在。”
此外,在谈到未来工作时,王晓明讲到,征信中心是一个事业单位,严重受制于编制限制,长期以来,人力资源无法扩张,无法实现人员的优胜劣汰。今后,在这方面还需要更进一步精细规划,包括加强培训、采用灵活的公司体制、优化现有用工机制、盘活内部人力资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