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137-9934-5320(10:00 ~ 17:30)

注意P2P平台粉饰坏账“各显神通”

作者:小微时贷 点击量:457 发布时间:2016-07-22 09:40:58

长期以来,坏账率一直是评估P2P平台经营安全性的重要考量标准。但事实上,多数P2P平台不愿公开真实的坏账数据,甚至有些平台通过各种方式粉饰坏账数据。


“为了降低坏账率,部分P2P平台都在各显神通。”一家P2P机构负责人表示,比较常见的,是P2P平台会在坏账计算方式做手脚——即只有贷款逾期时间超过9个月或12个月之后,才被列为坏账,由此压低坏账率。此外,个别平台还会在贷款总额分母方面“精打细算”——不以同一时间的坏账/待收贷款余额作为坏账率计算方式,而是将贷款总额作为分母,由此这些平台可以不断推出1-3年期贷款业务,变相压低坏账率。


“事实上,还有更多人为压低坏账率的方式。”他告诉记者,比如个别平台会更多采取先息后本的还款方式,“默许”借款人不断展期以掩盖平台坏账状况。在这位P2P机构负责人看来,当前多数P2P平台的真实坏账率在5%-10%,有些激进型平台的坏账率可能更高。这也驱使相关部门着手制定P2P平台坏账界定标准,让那些被刻意隐藏的坏账浮出水面,以便监管部门对其中坏账率较高,坏账额较大的平台采取措施防范更大的经营风险。


然而通过记者多方了解,不少P2P业内人士担心,一旦P2P坏账界定标准过严,反而变相加大P2P平台经营风险。“若P2P坏账界定标准最终要求逾期90天以上的贷款悉数纳入坏账标准,那么我们坏账率可能一下子跳涨至少5个百分点。”一家从事房地产抵押贷款的P2P平台负责人直言,目前他所在的平台将逾期180天以上的P2P贷款列入坏账范畴。究其原因,通常P2P贷款发生逾期一个月后,平台在多次催收无果的情况下才会启动房产处置套现流程,从房产挂牌销售到找到买家回笼资金,可能又需要数个月时间。


一旦平台遵循P2P平台坏账新规“调高”坏账率,很可能导致投资者信心降低而出现挤兑压力。对此,有业内人士说道:其实,平台坏账率高低,与平台经营者的业务扩张策略有着很大的关联。尤为重要的是,不同于欧美国家P2P平台坏账压力主要源自借款人信用风险,国内P2P行业大部分坏账是由借款人欺诈风险产生——随着P2P平台坏账界定标准出台,未来P2P平台风控模式将面临新的调整压力,一是投入更多资源建立反欺诈风控体系,二是加强流动性管理,确保经营利润能覆盖一定期限的坏账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