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137-9934-5320(10:00 ~ 17:30)

中国式P2P高楼:先造房子,再搭架子

作者:小微时贷 点击量:447 发布时间:2016-11-29 11:56:08

 

P2P借贷不是一件新鲜事,即便是传统的民间“借还钱”行为,实质上也属于P2P借贷的大范畴内。所以,并不是中国没有“P2P”的基因,只当这些行为被搬到互联网上时,却受到了其他“硬伤”的拖累。互联网的出现为P2P借贷走出熟人圈子和区域限制带来了可能。但它在西方的发展却只基于两点,一是直接融资的模式,二是平台不刚兑的特点。所以,P2P借贷的发展起因和根源是在于既降低了金融交易行为的成本,又满足了金融两端双方的需求及立场。普遍的价值观认为,直接融资模式和平台不刚兑又能迅速促进了平台的业务体量,使得P2P平台无须考虑资金的充足率,可以在自有资金极少的情况下大规模开展业务,并且凭低价的借款利息,产生更多的优质借款人。这就是所谓的“自我造血”,但要满足这种功能的基础是良好的征信环境和自动化审贷技术。以美国老牌平台Lending Club为例,LC采用贷款评级制度对借款人进行信用评估,以此决定借款人有无资格申请贷款,并核算出借款人应付的利息和费用,以便更快地促成贷款。当然,自动化审贷并不意味着借款质量的降低。事实上,能够通过LC审核评级制度的借款人只占10%。

 

所以如果将此模式作为P2P的范本,可以看到中国走的却是一条截然不同的却富有“中国特色”的P2P之路,暴涨的融资需求和无法匹配的互联网效应是中国P2P背道而驰的主力原因。与被银行“喂饱”的大型国企相比,中国的“次贷人群”显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没能得到有效的服务。不仅是亟待成长的中小微企业,银行与身俱来的高门槛、不便捷也导致普通人缺乏平民化的投资渠道。这使得在国企、上市公司大额的资金流动下,次级市场却呈现“嗷嗷待哺”的状态。国内P2P借贷市场的最大价值是打破了资金与资产之间的障碍,让次级市场通过网络匹配得以在短时间内实现快速扩张,当然,从不太善良的角度来说,这也得益于监管的宽容。虽然受制于征信体系的缺失,但向来“爱动脑筋”的中国人,也自然会用另一套办法弥补信用的缺口,来获取这块不可错失的“肥肉”。例如业务线、提供全额担保服务和延伸化的资产种类。这给中国的P2P带来了另一个突破口。

 

截止2015年底,P2P借贷在中国上升到了史无前例的3853家,年度增长率达到了60.74%。撮合贷款规模也由2014年的3000亿元增长到了2015年的9750亿元,年度增长率达到225%。庞大的体量演变成了丰富多样的模式,这相较于西方多年来的纯信用贷款路线,显然异化出了N个层次。而换个角度来说,这或许只是一个通过互联网进行终端交易的适合中国当前国庆的金融撮合市场,它的本质已不再是我们所认识的“P2P”。如果说征信体系的缺失是P2P的要害,那么全额担保服务就是中国P2P的膝盖。自发明了全额担保服务这一业务体系后,中国的P2P才从表面上美化了信用缺失的问题,进入了全速奔跑的阶段。

 

自2012年开始,中国大部分P2P平台开始提供担保,大致包含三种形式:借助外部机构提供担保;平台通过每笔贷款中提取的风险保障金进行“有限”担保;平台以自有资金提供担保。尤其到2013年,担保几乎成为了国内各P2P平台的“标配”。第二个异化就是线下开展的业务线。由于我国互联网使用并不如西方国家发达,使得从互联网上获取借款的服务至今无法成为主流。曾有数据显示,截止2015年,仍有超过90%的P2P资产端来源于线下业务。而这些平台通常的业务流程是:由平台寻找或者接到借款申请,随后派信贷员进行实地考察或者远程人工尽调,在经历烦琐的步骤完成相关信息的获取后,平台再把借款申请在网站上发布,以此来吸引投资人出借,完成整个交易流程。相比于西方而言,中国的P2P仅仅将互联网平台用于资金对接,而非P2P借贷的全程服务。曾有某平台负责人对此表示,中国的P2P仅仅是套了一个“互联网化”的外壳,里面的实质却仍是传统的民间借贷。事实是,这个仅够支撑门面的互联网外壳,并不能承载互联网金融快速高效的撮合交易需求,却被急剧膨胀的市场逼迫着不断前行。这种“三明治”式的挤压正在形成其他的连锁效应,也成为了“几”字型的下降转折点。伴随着猛增的市场成交量,问题的枝芽也在“茁壮成长”,比如期限错配、自融、资金挪用、信息不透明以及无限制的资金杠杆。很多人在研究P2P“几”字型发展走势的时候都发现,对于“规则”的漠视是整个P2P行业乃至整个中国人身上最主要的通病。早期各类金融资产的疯狂嫁接、风控漏洞的无视和规模的盲目扩张,显然正在慢慢侵蚀回行业本身。自2015年起,部分基础较好的P2P平台才开始加大技术投入,尝试完全线上化和去担保化运作。这就像造好了房子,才开始考虑搭架子。而如果不是这一波来势凶猛的衰退潮,对于P2P的挽救还将更后知后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