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137-9934-5320(10:00 ~ 17:30)

【业内资讯】记者扮投资人 购买理财产品遇上大忽悠

作者:小微时贷 点击量:411 发布时间:2015-10-30 17:36:05

小微时贷前言:今天围观的扒皮文是这篇,记者竟然假扮探查,也是拼,不过报道的后续小微没有查到,所以有可能是抹黑文?不过也算是给投资人提个醒,长点心眼儿。

摘要:记者以投资人的身份体验购买理财产品。理财机构宣传推广内容“忽悠”多。

互联网理财平台为了吸引用户,在宣传推广中可谓使尽浑身解数。“全国第一家”、“收益率最高”、“绝对安全”也成了最常见的忽悠投资人的宣传语。然而日前,时隔20年修订的新《广告法》中,“‘最高级’等极限词语被限制使用;广告内容不得含有‘对未来效果、收益作出保证性承诺’”等不少条文似乎对如今发展如火如荼的互联网理财行业做出了“特别照顾”。

业内人士表示,互联网理财平台推广过程中,经常误导性陈述、使用产品风险收益特性不匹配的表述,不仅会使投资人忽视风险,也让整个行业陷入混乱不堪的局面。

日前,有记者以投资人的身份体验购买理财产品的过程,其发现不少理财机构拉官方背景为自身做信用背书,傍大腿、傍假腿的现象频现。

记者扮投资人购买理财产品遇上大忽悠

前两天,我假装成投资人,去暗访了一家在上海市中心有多个门店的P2B理财机构。客户经理拉着我那是好一顿推销啊,其中不少内容都摆明了是“忽悠”。为了让我相信这家理财机构背景实力雄厚,绝不是那种会跑路的机构,您听听这名客户经理是怎样介绍机构股东的:

【录音】“它有央行参股30%。央行?央行是指中国人民银行?对对对,我把资料给你看一下。”

您看看,这种“傍大腿”真是连央行机构性质都不分了。事后我查询了这家理财公司的工商资料,发现它不过是有个国企股东背景。

我猜想,也许真有老百姓,一听央行两眼发亮,就偏听偏信了这个“扯虎皮当大旗”的说法,掏了腰包。因为,无独有偶,深圳一家融资担保公司,叫“金融联融资担保”,也向投资人声称自己具有央行背景,而且还说是“央行下属子公司”。知道最近,这家担保公司控制人跑路,公司人去楼空,投资人才大呼上当。投资人说,不止是客户经理口头介绍,就连公司的宣传资料上也是这么印的。所谓的“央行背景”,是宣称自己是央行组建的深圳电子结算中心所打造的品牌。

除了瞎扯了央行的大虎皮,我上了金融联融资担保的网站,你看看,各种傍大腿、傍假腿的“自制信用背书”还有很多。比如,是某某协会的副会长单位、某某体系的发起人,还把各大银行列为合作伙伴。

但大家知道吗,我在采访过程中常常会听说,很多行业协会,什么“副会长”、“理事单位”,都是可以用钱买的,当然这个呢有个名头,叫做“会员费”,有的一年几万、有的几十万。至于所谓的银行合作伙伴,你想想,哪个融资担保公司是没有银行授信的?就能据此拿着银行当信用背书了嘛?事实上,这个担保公司很可能在这批银行那里都有贷款还不上,银行们正在头痛怎么收贷、怎么处置坏账呢。

除了这两家机构的,类似的奇葩事还有不少。比如前两天,平安信托在官网发了一个声明,说有一批第三方财富管理公司放在平台上卖的“平安信托·鹏飞尊享2号集合”和“平安信托-磐晟安享收益7号集合资金信托计划”,总之就是两款打着平安信托大旗的产品,根本就不是平安的,平安信托从未发售也从未准备发售过。

互联网理财平台花样百出的增信手段,令投资人雾里看花,最后难免让投资人低估了自己所面临的投资风险,从而在收益的驱使下自愿掏钱为平台做嫁衣。投资有风险,理财需谨慎。面对平台的夸大言辞,傍“假大腿”,投资人唯有擦亮眼睛。